“驴行”带热户外经济 70后、80后是主要消费人群 音信绝不通

2015-07-29 15:44:29  [来源:国际金融报]    
字体:【

  表面上看,中国户外产业增速在放缓,但民众购买户外用品的单价、消费水平比例都在爬升。户外旅行、户外赛事必然带入更多体验人群,专业人群规模扩大必将拉动消费,为行业发展提供动力。

  在上个月的伦敦男装周上,设计总监Sandra Choi将Jimmy Choo的2016春夏男装系列发布打造成为高端时尚世界的极限运动场。传统的秀场T台被换作U形池,James Hewett、Zac Miller、Mark Webb以及Alex Coleborn等BMX极限运动选手和专业的滑板选手被邀请担当男模。“现代男士、尤其是我在街头看到的型男,运动是他们身上最引人注目的风格标签。”Sandra Choi在谈到这场秀的设计理念时如是说。

  近年来,这股运动风也在中国越吹越勇,与户外运动相关的产业正迎来春天。

  日前,首届亚洲(夏季)运动用品与时尚展(ISPO上海夏季展)举行,这次展会进一步强化户外运动优势的同时,汇聚了极限潮流、城市健身、水上运动和旅游服务等夏季新品类,集合展览展示、互动体验、赛事交流及论坛分享于一体。

  主办方慕尼黑国际博览集团总裁及首席执行官克劳斯表示,欧美户外市场正趋于饱和,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克劳斯还提出了看好中国运动用品市场基于三个理由:一是中国政府非常重视大众体育的培养,并计划让5亿人运动起来;二是中国计划将运动行业在GDP中的比重由0.6%提高到1%;三是中国将有很大机会举办2022年冬季奥运会。

  无独有偶,7月23日,在南京举办的“亚洲户外展”发布的《中国户外市场报告》称,2014年,中国户外核心市场规模达170.6亿元,同比增长10.9%,核心户外品牌数攀升11.8%。

  对此,多位业界人士表示,未来10年,中国户外产业高速增势有望持续。

  高速增势有望持续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发展,户外运动已不再是人们强身健体的方式,更是一种家庭或朋友间聚会的新方式,它不只局限于爬山或者徒步,骑行、烧烤、攀岩等也让户外运动的形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户外运动的升温也让中国许多城市开发出了一条运动产业链,不仅以办赛事、培训、器材出售获得经济效益,与景区以及旅游活动结合形成的“景区+运动”主题旅游产品也颇受欢迎。

  中国登山协会数据显示,中国于1997年出台了《国内登山管理办法》规范登山活动。近年来,国家审核通过的“符合国家健身步道示范工程建设标准”步道10处,累计近400公里。一些著名风景区也凭借自然的地理条件和秀美的风光成为中国户外运动发展的温床和良好土壤:浙江宁海县打造了中国第一条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武汉木兰山吸引逾5000人参与登山节;黄山举行万人登山休闲大会……有专家表示,中国各地正在深入发掘丰富的山地户外资源与深厚的旅游户外文化,发展独具特色的步道产业经济。

  户外登山爱好者吕满告诉记者,“今年我要攀遍周边所有的山,再计划四五条长线。”虽然已近不惑之年的吕满踏上“登山路”还不到两年,但已经对这项运动做好了长足的计划,并购置了背包、帐篷等近万元的户外用品器材。

  与吕满有着同样追求的人并不少。日前,记者走访几家大型商场看到,轻巧的野营帐篷、烧烤架等“户外装备”非常受消费者欢迎。

  “六月份以后到了出游的季节就是销售旺季,现在的销量比前几个月提高了近三成,人气也比前几个月要旺。”一家大型连锁户外用品商店的店员告诉记者,现在人们户外运动的意识比较强,户外运动装备的销量不断攀升。

  另据某户外用品店的负责人透露,绝大多数的新“驴友”最初都会选择购买相对便宜的初级户外用品,随着户外运动时间增加,才会选择防风、防潮、防雨效果更好的高端产品。

  对于中国户外运动市场的发展,一位知名滑板鞋品牌公关负责人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在中国市场,户外运动,尤其是极限运动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喜爱。”

  近日公布的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中纺协户外用品分会发布的《中国户外用品市场2014年度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户外用品市场零售总额达200.8亿元,同比增长11.28%。国内市场共有户外品牌945个,较2013年的891个增长了6.06%。

  另据支付宝发布的“2014海淘风向标报告”,户外用品购买率位居第二,增长近50%。从地域上划分,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零售业态发展较好的城市,户外用品渠道发展也比较成熟。而从户外用品需求人群来看,男性还是户外用品的主要关注人群,所占比例约为79%;从年龄段来看,户外用品搜索人群年龄集中在30至39岁。也就是说,“70后”与“80后”还是户外用品消费的主要人群。

  入行15年的江苏宝美户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徐伟杰认为,2000年至2010年是中国户外产业的“井喷期”:几乎所有类目销售额都在迅速攀升,有限的运动模式发展成登山、徒步穿越、户外跑、自行车、攀岩、钓鱼、潜水、溯溪等诸多模式,户外品牌源头也发生了“倒置”,国外、国内品牌从过去的7:3扭转为3:7。

  “表面上看,中国户外产业增速在放缓,但民众购买户外用品的单价、消费水平比例都在爬升。”玛雅旅游用品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刘万峰说,“户外旅行、户外赛事必然带入更多体验人群,专业人群规模扩大必将拉动消费,为行业发展提供动力。”

  户外需求更个性化

  出于对户外运动的执着和对户外运动市场的看好,越来越多的登山爱好者转变为经营者,且经营模式渐成规模。《中国登山协会登山户外运动俱乐部注册及等级评定情况》数据显示,中国已获资质的登山俱乐部达到110家,主要聚集在四川、山东、湖北等地。

  “中国登山市场正在不断扩大,参与体育活动的人群逐步增加,省际户外产品的输出以及俱乐部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中国登山协会有关负责人王静说,登山经济有望在中国未来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赢得难能可贵的一席之地。

  行业上升的“风口”期引发了激烈竞争,入行门槛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定价混乱等问题随之而来。

  据了解,国内户外运动俱乐部主要可以分为4类:第一类是有户外店的户外运动俱乐部。这些户外俱乐部会定期组织一些活动,但活动本身是不盈利的,只是为了吸纳会员和营造俱乐部的人气;第二类是以活动作为盈利的户外运动俱乐部;第三类是完全非盈利性的俱乐部,一般都是在网上有一个论坛,靠发帖搞活动,类似于自助游;第四类就是打着非盈利的幌子,进行“地下活动”,也就是通常说的“野导游”。在中国,经营各种户外项目的运动俱乐部均直接由各地体育局管理,对审核合格的单位发放资格认定证书,并且实行年审制度。然而目前,有很多户外运动俱乐部未在相关管理机构进行登记注册。此外,作为非盈利机构,目前也没有组成相关协会,并在市民政部门进行报备。

  与此同时,持有专业户外资格证书的人并不多,而长期持证并能坚持参与户外活动的人更少。不少户外运动爱好者表示,俱乐部领队资质问题不容乐观。在他们参加的一些户外活动中,担任领队的,大多是一些有着几年户外经验的“驴友”,并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

  “户外运动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险情,参与一些自发组织的户外活动,出现意外只能自认倒霉。因为,现在相约或者组织团体户外活动的人,在组织条例中,对可能出现的意外都明确表示不负任何责任。”吕满对记者说,“驴行”这种自助形式的户外探险活动是介于登山和旅游之间的灰色地带,目前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规范,一旦发生意外,往往缺乏救援机制和责任认定机制,这就给探险游蒙上了阴影。要减少探险游的死亡事故,除了“驴友”出行前精心准备,做足自我保护的功课外,更期待健全相关的法规,从制度上规范这种户外探险游。

  此外,国内的户外运动器材及装备的厂商也存在质量层次不齐的问题,而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正是导致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纵观我国目前的品牌户外服装企业,绝大多数是“半路出家”,要么是从以前的体育运动服装企业转型而来,要么是生产其他户外用品企业多元化经营的产物。这些企业对于渠道建设、市场营销等操作起来都可以说是轻车熟路,得心应手,但是在对于产品的售后服务方面,却存在着关注度严重不足的问题。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这些问题将来会通过市场自行解决,好的品牌和企业自然会吸引更多顾客,而诚信缺失的商家必然会被消费者唾弃。

  刘万峰也认为,随着户外厂商雨后春笋般出现、大品牌“分食”市场,一些中小型企业正失去生存空间,在“洗牌”中出局。

  在北京思凯乐旅游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曾花看来,这些年,中国户外市场轮番进行着“切割、再切割”的过程,市场、人群愈发细分化,如今,人们将户外运动更被视为某种“个性化表达”。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