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7月31日电 “现在在干细胞研究领域,国际上对中国越来越尊重。未来的几年,中国在口腔干细胞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将发生指数级的变化。”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口腔医学院解剖和细胞生物学系主任施松涛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据悉,施松涛在干细胞再生研究方面获得了不少重要成果,曾首次分离和培养了牙髓干细胞,婴儿牙齿干细胞,牙周膜干细胞,根尖乳头干细胞等。因在牙髓干细胞研究领域成绩卓越,被称为“牙髓干细胞之父”。2013年获得国际牙医学研究学会(IADR)牙髓生物学与牙髓再生杰出科学家奖。
谈及从女儿乳牙中率先发现干细胞,施松涛称,1983年其毕业于北大儿童口腔科,赴美学习后取得了牙医执照,当女儿第一颗乳牙掉了的时候端详了一下,当时就觉得很有意思也很奇妙。当女儿第二颗乳牙要掉的时候,施松涛做好准备。牙齿一脱落,他就把它装进有培养液的试管,并连夜赶到实验室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了乳牙里面确实含有干细胞。
施松涛称:“牙齿也好,口腔也罢,其他细胞也好,都是相通的,只是拥有自己的特性。人类只有牙齿拥有两套系统,掉了乳牙才替换为恒牙,人体别的器官都从一而终。乳牙里面为什么有干细胞,直到现在我们仍所知甚少。很多干细胞都能治病,关键问题是哪些更适合临床应用,现在业内都在争论,都在钻研各自的领域。”
提及目前干细胞领域的世界格局时,施松涛说:“简而言之,美、中、日的相关研究和临床应用居国际领先地位,欧洲稍次之。这几年中国尤其是在临床转换方面,首都医科大学的王松灵教授、第四军医大学的金岩教授、南京大学的孙凌云教授以及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的周彦恒教授等专家都做得相当不错。中国在大动物的实验科研方面,已经远远超越国际同侪。”
施松涛称:“现在在干细胞研究领域,国际上对中国越来越尊重。未来的几年,中国在口腔干细胞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将发生指数级的变化。”

对于科研和临床之间的跨越,施松涛表示,“经过科研攻关和国际合作,目前牙髓和牙周干细胞再生应用于临床已经快两年了,虽然牙齿再生、全牙再生 及心脏等人体器官再生应用尚需时日,但组织再生已经在造福人类。牙髓、牙神经等组织再生,目前我们是国内第一个做的。目前一年期的病人回访已经结束,一年我们做了30多例,效果超越我们的想象,虽然仍需长期的观察和回访。小孩恒牙摔断了,利用乳牙做到自体的再生修复,这个是我们目前可以做到的。牙齿经受外伤后利用干细胞技术修复,再生效果非常好。”
施松涛表示,相对于具有先发优势的脐带血干细胞,口腔干细胞的医用价值针对性有所不同。脐带血的特殊价值,在于它含有造血干细胞,能够用于重建血液和免疫系统,这对治疗白血病和其他与血液和免疫系统有关的遗传疾病有重要意义。而间充质干细胞目前更多的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

施松涛称:“口腔干细胞活性比自体骨髓干细胞强三倍,取材方便安全、免疫排斥和交叉感染风险小、功用别于脐带血干细胞,所以医用价值极大。可用于修复缺损牙齿及牙齿再生;可治疗免疫系统疾病,如足癣、白癜风、湿疹、多发性硬化症、二型糖尿病、脂肪肝、老年痴呆症等;可促进皮肤 伤口愈合及再生,延缓衰老;或可治愈失明。此外,牙齿干细胞还可治疗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烧伤、中风或软骨受损等。 (中新网健康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