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把海外游客都引回来,“古城们“消化得了么?(图)

2016-06-03 11:25:32  [来源:新华网]    
字体:【
多清净。网络截图
多清净。网络截图


黄博阳

从丽江古城不难看出,有时候经济新动力的能源是充足的,要转化成马力的时候却显得特别蹩脚。

近日,国内旅游胜地(当然还有其他胜地标签)丽江古城突然“清静”起来,大批商户关门停业,曾经热闹到闹心的古城突然如同回归十余年前,“古风”复现。

想必这个效果跟丽江有关部门当初所设计的不太一样。

关注新闻的读者都清楚这并非歇业,而是当地商户为了抵制古城管理部门突然加强“古城维护费”的收费力度而进行的“罢市”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这场风波的起因不是丽江古城开始收钱了,而是加强了查票的力度,在古城出入口增设关卡,没票据不可进入。针对“查票导致游客少了”这一说法,当地管理部门表示目前尚无法核实,“可能是商铺经营不善导致亏损,故意将原因归结到维护费征收上。”

事实上,丽江收取古城维护费已经十余年:古城于1997年12月4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为筹措古城保护管理资金,2000年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对到丽江县城市规划区旅游及从事其他活动的人员收取丽江古城维护费,收费标准为20元/人/天。2007年将人均费用提高至80元,也就是现在的金额,并专项用于维护丽江古城风貌。

然而,从旅游网站这数年间流传的各种“丽江古城逃票攻略”来看,这项事业型收费的执行落实存在很多漏洞,各个出入口BUG不断,被网友这几年一一分享到网络。而今,古城方面加强收费,设关卡、增人员,一件初衷为保护文化古迹,让国人能够长久拥有这篇胜地的“保成本”举措,终于还是变成了“围城收费”。

悲剧。

从成本和目前的实际效果来看,“围城收费”可谓是一种高成本、高人力、低效率、还挨骂的增收方法。凤凰古城在承受多年诟病后开城引客,“草原天路”收费仅20天就被骂到流产,多个案例证明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并不高。

某个地区从原本的居住地、交通要道甚至农田,被社交网络上的几张美照和几个爱情故事,就一下子蜕变成旅游景区,这种事情近年来在国内外不断出现。因为游客多了,人流量和维护成本暴增也是屡见不鲜。

这部分增加的成本该怎么抹平?设卡。

当前我国最负盛名的旅游景区,尤其是自然风光与人文名胜相结合的热点,大多在华中、西南、西北等地区,也就是传统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收入并不丰厚,若没有办法创收,地方将入不敷出。

说白了,就是各地旅游景区有诱人的旅游资源,但没有将游客消费转化为当地财政收入的能力。精细的、生态化的、与商户良性互动的引导消费政策鲜有所闻,却任由各种不知是否交过税的“商户”在古城内开发出各种乱收费项目。如今财政入不敷出,哭穷的同时,加派人手设置关卡,让人如何理解?

而古城商户,明知大量游客“逃票”多年,无成本消耗自己赖以生存的旅游资源却无动于衷,纵容已久竟成了习惯,如今加强收费便以停业相抗……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怎么挖?谁来挖?谁去服务挖的人?缺乏长期可执行的规划与协商机制,没有科学合理的文化产业链条。导致以丽江为代表的众多国内旅游景区均呈现出“长得好,吃得多,活着好难”的尴尬境地。

看了这出闹剧不由得反思:一遇假期各界都在嚷嚷“国人把钱都花到国外了”。假设真的都引回来,我们消化得了么?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