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傻子太多,骗子明显不够用了。”是流行于坊间的一句俗语,调侃意味明显不过,极言时下骗局多也。然而,所谓的“骗局”,其实也不能一概而论的。有些时候,明知是“骗”,被骗者也是欣然前往的。
(搜狐财经思想库:让思维有乐趣,让思想有力量!汇集顶尖财经智库,分享深刻透彻的调查研究,旨在普及常识,为网友提供思想洞见和专业分析。)
从山寨劳模说到讯息费用
《新京报》的报道说,5月1日上午9点半,钓鱼台国宾馆芳菲厅,近400个座椅的多功能大厅座无虚席。会场内悬挂着“全国劳动英模五一座谈会暨先进事迹报告会开幕式”的横幅。舞台上,一位穿白色礼服的主持人站在印有“钓鱼台”字样的演讲台前,正对台上十多位嘉宾作介绍,有原政协委员、研究员、杂志社主编等人物。接着,主持人又念了40个没有头衔的人名,场内响起阵阵掌声。随后举行了颁奖仪式,为前述40位没有头衔的“代表”颁发荣誉证书。
在钓鱼台国宾馆这样一个高大上的地方,参加这样一个名头颇大的报告会,其实不难:只要缴纳2980元至29800元即可参会,而且与之相对应的礼品待遇,15项礼品待遇中,前8项礼品参会人员人人有份,其中包括荣誉牌匾、荣誉证书、纪念勋章等;其余的7项礼品只有所谓的“特邀主席团名誉主席”才可获得,包括“2016杰出劳动者奖杯”等,名誉的级别取决于缴纳会费的多少。
不难明白,这是一个山寨的劳模大会。既曰山寨,自然是不正宗的,正宗的是官方认可的一年一度的劳动模范或者劳动奖章获得者的表彰大会。然而,这山寨劳模大会是一个骗局么?掏钱参会的人员是受骗者么?显而易见,事情并非如此。
欺骗,起自于人与人之间的讯息不对称,也即是因讯息费用的存在而起。某些事,某些情,甲知道的多,乙知道的少,于是乎甲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优势,隐瞒真实情况,对乙胡说一通,假的说成真的,劣质的说成优质的,而乙信以为真,从而受骗上当。很明显,这个山寨劳模大会的双方,无论是主办者与参与者,对所谓的“全国劳动英模”名号之假,是心知肚明的。正如市场常见的假货交易,卖的一方是知假售假,买的一方是知假买假,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没有疑问,山寨劳模正是这样的一桩假货交易,参与者彼此心照,不存在讯息不对称,欺骗自然无从谈起。
有趣的是,类似山寨或者假货事件被披露于大庭广众之后,往往会有当事者在舆论面前痛陈自己不知情,是受害者,其实不过是装可怜、打“悲情牌”,其之目的,不过是趋利避害,亦即出于利益的考量也。其之本质,倒是不折不扣的欺骗。
然则山寨劳模大会的参与者明知是假,为何还趋之如骛?答案不复杂,参与者各有所求也。从报道提供的案例来看,人群中最起码有三种利益诉求。其一,购买此类假的荣誉证书是为了装扮门面,在日后欺骗不知情的消费者。那些在现场大肆宣传自己的网站、教育、茶文化、养生的企业是这一类的代表;其二,购买一纸证书,是为了“证明自己”,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很多参会者都是老头老太太,他们辛苦了一辈子,发个奖杯安慰一下是应该的”;其三,权当出钱来京旅游一番。譬如说,某位自称“书法家”的参会者坦言:“我是来这边探亲的,顺便参加散散心。”因为按照主办者的说法,三四天的安排,包括“参加活动、住宿、出去玩”。
明明知道是虚假的荣誉,但愿意花费2980元至29800元购买“杰出劳动者”之类的证书和奖杯,表明着参会者认为这一虚假的荣誉最起码值这么多钱。这个价,余深信,对其中的不少人而言,是拥有消费者盈余的。所谓拥有消费者盈余,是说他们其实愿意花更多的钱购买上述的物品。
不要笑这些参会者自欺欺人。放眼社会,小巫见大巫,此事何足道哉,有甚于此者不知凡几。君不见,翻开国内官员的学历,满眼的MBA、博士、博士后,令人目眩。这是他们“寒窗十年”苦读得来的么?非也,这是他们在那所谓的“省校合作计划”之下,花着公款,有秘书代为上课、做作业和考试,由高校批发而来。证书是“真”的,但学历的含金量却是“假”的,本质上与购买山寨劳模证书的行为并无分别。君不见,那些抛头露面的“社会名流”,以“海归”之身频频招摇过市,却在不经意中露出马脚,那所谓的博士文凭,不过是外国野鸡大学公开发售的。从形式到内容,其行为与购买山寨劳模证书一样的。
上述行为的实质,是投资下注于传达虚假的信息。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国人格外热衷于此道?写《中国人的性格》的史密斯有一个答案:面子。他写道;“在中国,‘面子’这个词,并不单指人的脸,它是一个复杂的集合名词。‘面子’本身就是一把打开中国人许多重要特性之锁的钥匙。”这是很多中国人所接受的答案。然而,面子之说太虚,区区在下给出一个“实”的回答罢。虽然明知是假,虽然明知有一天会被戳破,但在被欺骗的人们发现之前,依然是有利可图的,或者是自身的虚荣得以满足的非金钱收入,或者是职业晋级,或者欺骗成功赚得真金白银。这可图之“利”,厚利重利不用说,即便是微利,又或者是一时之利,但微利也是利,一时之利也是利,权衡成本之下是合宜的,自然值得去做。更何况,不同的人们面临着不同的讯息费用局限,此处失灵别处依然有效,老掉牙的骗术屡屡得逞便是一个证据。质言之,国人之所以热衷于此道,是因为在真实世界,存在着讯息费用。
荣誉,尊敬之类的物品,从经济学上说,属于非金钱物品。非金钱物品没有市场,不能直接以市价成交,需要通过“替换定律”,以金钱物品的替代间接衡量。然而,以金钱购买荣誉、学历以及与之相类的一切之行为的发生,显示着国人似乎相信,非金钱物品也可以也市价成交。尽管事实上并不可能,因为买得来学历,买不到真正的学问。但这种万事万物以金钱计价的心态和风气,无疑令人不安。一个只讲金钱的社会,是无趣的,乏味的,实在也是可怕的。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更多内容见搜狐财经思想库,请扫下方二维码进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