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创业的热潮已经持续了近2年的时间,但投资者最看重内容创业的什么?其投资逻辑又是什么?内容创业做“IP”这事儿靠不靠谱?
国内投资机构的内容投资逻辑
首先,我们要达成一个共识:内容创业是一个最可以“以小博大”的领域。小成本、大收益,这也就是为什么内容创业的热潮能持续了近2年的原因。
但据了解,每家投资机构在内容方向的投资逻辑都是不一样的。最简单的就是“媒体平台”或者当做企业的发声媒体渠道来投,就像投资一本杂志、一个PC时代门户一样;而有些则更看重其内容平台未来演变的其他商业模式,比如线上电商平台、线下社群等;剩下的就是在最难搞的内容付费这一部分了,包括其中有极小一部分投资人会看上广告盈利这一市场。总的来说,内容投资的核心诉求还是对“流量”以及“人群”的渴望。
在互联网创业领域“投资媒体”的逻辑发生了一些小变化,内容定位、人群价值、内容的分发等等就是投资人首要考察的东西。而具有平台拓展性的内容创业项目相对还是少数,也多集中在垂直细分电商领域,其他的突破也很少。所以目前来说让投资人掏钱的还是广告,毕竟从眼前来看,其实大部分内容创业项目还是不赚钱的,都是在靠广告撑。
至于极少数的投资人还对“内容付费”有所期待,坚信“优质内容值得付费阅读”,他们相信中国至少2亿中产阶级正在“消费升级”。
不过总之现在的内容投资逻辑很清晰:基础变现是广告;高级变现是电商;虽然统一认为最合适的变现是付费阅读,但目前阶段的“快钱”还停留在广告变现上。
内容创业做“IP”靠不靠谱?
目前来看,我们面临着一个“内容消费升级”时代的到来,这也给很多的创业者提供了很多创业方向与机会。所以除了以上几种投资模式,内容创业会不会出现新的盈利模式?比如“IP”。毕竟,内容创业一直以其“实现盈利周期短”、“不求上市”的优势,获得更多灵活的退出方式。
以IDG为例,上世纪80年代,IDG就投资过《计算机世界》这本传统杂志。到2009年,中美最大的贸易逆差就发生在文化创意产业,IDG数据集团借势宣布进军电影产业,以拓展文化创意的全产业链。多年来,《高考1977》、《山楂树之恋》、《时尚》杂志集团、创意类公司青蛙设计、保利博纳(电影院线)等投资都让IDG获得了让金融界羡慕的回报。而众所周知,娱乐行业投资的核心非“IP”莫属。
尤其近几年,中国电影正在以40%的速度迅猛增长,也让投资者虎视眈眈。既然市场和投资者都有了,那么内容创业者究竟有没有能力打造“IP”呢?这能力也许真的不容小觑。如果说2014年是IP争夺元年,2015年是IP运营元年,那么2016年就可以说是IP 产业链元年了。
正如《微微一笑很倾城》项目方,北京大神圈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CEO 贝志城所言,“适合影视的好IP,唯一条件就是故事好;适合游戏的好IP则有一些数值量化,比如它的粉丝足够多,IP中有一些特别倾向游戏的设定等等。我认为,如果IP故事好,适合拍成影视,同时又能游戏化,那么就能全面提高它的IP价值,这是一个最佳的好IP。”
除了以上文字工作者的“IP影视化”外,漫画、短视频,甚至“故宫”也都已经开始了自己的“IP”战略,并也盈利生存了下来。毕竟,形成“IP”后的内容更容易变现。所以如此看来,内容创业沉淀做“IP”这事儿似乎可行,也未可知。 琥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