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任何行业之间的竞争,说到底还是模式之争,它涉及核心资源、创新、科技等。现在的体育产业处于“婴儿期”,很多方面还处于秩序重建之中,而竞争也处于简单粗暴的阶段――比拼金钱实力。体育公司到底有什么样的商业模式,还需要继续探索,才能够给予确定答案。基于此,我总结了体育公司目前的8个商业模式。
1. 黄牛、中介
之前体育公司很多信息是不流通的,所以诞生了很多公司的模式是利用信息不对称在做文章,比如,经纪人、中介等,也可以称之为“倒买倒卖”。比如,过去体育记者私下就做了经纪人的活儿,他们之所以能做这个工作就是因为掌握了球星资源、俱乐部等,将几方资源对接起来。而这,也成为目前体育公司最核心的商业模式之一:大黄牛。
2. 跟球星合影
经常碰到一些体育公司的人在微信上交流,经常流程是这样的,当你问对方是做什么的时候,对方不分青红皂白地发来他跟很多球星的合影,比如,罗纳尔多、卡卡、梅西、C罗等。而且,不少体育公司创始人还乐此不疲,遇到球星就扑上去。或许,体育公司天然属性会跟这些球星或名人有接触,但这些只是微不足道的花絮而已,当提到自己公司的商业模式或核心优势时,肯定是团队、产品以及解决了用户的痛点是什么?
3. 熟、很熟、特别熟
2015年,我曾写过一篇专栏,说体育公司的一些特点是:熟、很熟、特别熟。今日看去,这仍然是个别体育公司的一个商业模式。因为当你提到他们10多名员工的公司商业模式时,他提到最多的是跟某某体育局很熟悉,跟某某俱乐部官员很熟悉,跟某某球星很熟悉。但这种熟悉到底能够给公司带来多少价值,是很难衡量的。可以复制,可以规模化的才叫商业模式。反之,很难称之为商业模式。
4. 朋友圈、微信群自嗨
最早的时候,我加入不少各种体育产业群,类型不同,但后来发现大多数都是一群人。不少创业者经常在这些微信群里自嗨,自己发布什么产品了,有什么事情了,就发个几块钱的红包,然后大家抢一下。最后我退出了大部分的体育产业群,因为我明白了,他们或许把这个当成自己的商业模式了,是他们公司发展的模式之一,所以才会如此耗费精力。不仅各个体育产业群,他们的朋友圈也出现这种情况。
5. 声东击西
最近不少体育上市公司成立子公司,还有一些地产背景的公司来切入体育,他们的大部分商业模式都不在于体育本身来赚钱,体育是他们的社交工具。所以,他们的商业属于“声东击西”,外人也不用为他们操心。或许,3到5年后再来看他们就比较清楚了。
6. PPT与发布会
越来越多的公司注重PPT与发布会了,这个最早由互联网圈流行的商业模式很快进入体育行业。这绝对不是一家公司,因为我们看到不少体量很大的公司都断断续续开发布会,以及亮相令人眼花缭乱的PPT。但他们具体做了什么,解决了用户什么问题,将体育赋予了什么意义,创新了什么……这些都没有答案。
这也造成很多没有资源的初级创业者也不甘做自己的产品,很快都学坏了,把更多精力放在营销与传播上。这实在不是一个好的趋势。
7. 赞助
目前大部分体育公司的核心收入模式都是依靠赞助商,从中超、CBA以及各种草根联赛等,或许中超80亿天价版权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创业公司多了之后,根本找不到高额或有质量的赞助。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产品做得更好,更有调性,去找体育圈外的一些赞助商,比如汽车、快消以及很多快速崛起的互联网独角兽们。体育公司应该将视角放得更远,至少别拘泥在体育范围内。
8. 产品
当然,在体育行业还是有很多做服装、周边产品、科技产品、自行车等有实实在在产品的,在经历短暂的狂欢后,体育行业更需要这些创业者,因为他们都不是把创业当成一年两年的,而是更长时间。大家都在迷恋速度、快速成功,但一些小而美的产品上,却没有愿意捍卫。(韩牧现为懒熊体育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