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大咖出手欧洲创投市场 意在捕获“独角兽”

2016-02-26 07:00:43  [来源:投资界]    
字体:【

  国内正值“资本寒冬”,欧洲的创投氛围却如火如荼。在过去十年间,北欧孕育出全球近10%的十亿美元级独角兽公司,而瑞典是除硅谷以外人均独角兽(估值达10亿美元的科技创业公司)数量最多的地区。

  在北欧创业环境火爆的背景之下,多年来坚持向硅谷和亚洲投入巨资的风险资本,已不断涌入欧洲,并加速在欧洲的投资布局,这其中也不乏有中国背景的风险资本。

  在这些进入欧洲的中国资本中,就有在国内市场声名显赫的企业,红杉、信中利等。

  那么,伴随资本密集进入北欧及欧洲市场,哪些领域会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而继续涌入欧洲的中国资本,最新的投资布局有着怎样的方向把握呢?

  寻找明天的“独角兽”:从一家创投平台说起

  在北欧,资本正疯狂聚集。在那里,科技型初创公司有着肥沃的资本土壤。任何一家小有成绩的科技型公司,都可能会获得资金量庞大的国家创投基金、欧盟创投基金、各种政策性和商业银行的债转股安排以及本土科技界大佬发起成立的风险基金的投资支持。

  那么,令人眼花缭乱的资本扎堆背后,哪些公司会是明天的“独角兽”公司呢?这个我们很难从专业角度给出具体分析,但是,可以通过观察以下这家创投平台以及相关案例,管中窥豹地了解到北欧幅员辽阔创投世界中的秘密。

  瑞典的Aktietorget,直译到中文是股票广场的意思,是MTF(Multilateral trading facility,欧洲另类交易系统) 平台之一,其他的著名MTF还有First North和 NGMNordic等。

  该平台以挂牌和交易有巨大潜力的科技初创企业出名。从平台的挂牌条件上来看,对公司的要求是有前景的、有清楚的商业思路、已经运营有几年时间、公司高管有公司运营的经验等,此外,还需要招股说明书得到证监会批准,如融资额较少无需证监会批准,只要平台自己认为是有发展前景的公司便可以挂牌。

  当然,笼统的条件概括并不足以说明问题。以笔者最近参加的一次企业挂牌路演来说,参与该平台挂牌路演企业是清一色的初创医疗类企业。

  创始人团队均有临床经验丰富的大学医院的医生和研究所里做基础研究的教授和研究员。项目初期都有大学基金的投资。专利等知识产权也是路演上的关键字,由于是高科技企业,除了产品研发情况,企业的专利等知识产权情况是信息公开的重点,现场投资人的问题也主要围绕着企业知识产权的战略来进行,例如今后企业专利的布局和专利新申请计划等。

  由此可见,企业和投资人都对专利等知识产权作为企业重要资产和市场竞争的作用,有着普遍的认识。

  专利或专利池也便成为公司估值时的重要考虑因素,即知识产权成为了企业融资的杠杆。

  在路演中,企业也都要用“专利申请进入哪些国家”这样的路径,来向投资者提纲挈领地展示企业的市场战略,即背后的策略都是“在拟进入的国家或地区申请专利,再进行产品投放”这样的策略。

  以前,我们对欧洲初创企业的印象大多是“欧洲初创企业仅满足于本地或地区市场,再花很多年缓慢扩大规模”,这次的路演企业完全颠覆了上述印象,虽然“从本国到欧洲,再到北美,以至亚太地区”这条市场轨迹依然很清晰如昨,但扩张风格绝对是疾风电掣的,颠覆了以前扩张速度。

  这种强悍快速的风格,从另一个角度看是谋定后动。例如,参与路演的一家企业创始人,其手中握有一项某领域的基础专利多年,在近年市场需求显现出来后才加快技术的商业化,并以每年多件的专利申请来铸造专利池,在做好顶层设计和全盘布局后,便系统、迅速、全面地开拓新市场,而非固守一地、平稳发展。

(责任编辑:王刚 HF004)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