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治武功一般的宋江,是如何成为梁山之主的?

2023-05-21 15:49:21  [来源:网络]    
字体:【

《水浒传》第七十一回,梁山泊一百零八将聚齐之后,经过大排座次,约束军马,大义既明,各营整肃。这一日,秋高气爽,重阳节近,宋江号令众兄弟在聚义厅举办“菊花之会”。

众兄弟开怀畅饮,宋江也大醉,就当场让乐和唱了一首新写的词,却惹得众好汉不欢而散。其词如下:

满江红

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

见碧水丹山,黄芦苦竹。

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

愿樽前、长叙弟兄情。如金玉。  

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军威肃。

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

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

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

王和尚解析

这首词在写法上是典型的上下分片,以景引情,全词明白晓畅,很符合北宋词风。值得注意的是,首先这是一首应景词,也是一首写怀词;其次,这首词气脉流畅,转换自然,很统一地表达出宋江的内心。其三,宋江在此时写出这首词,让乐和唱也别具心意。下面细看。

前文已说到,宋江很有文学修养,重阳节至,秋气萧然,很容易引起文人悲秋的情绪。梁山兴盛,兵强马壮,静极思动,久蛰思起,秋风肃杀更利于兵马驰骤,见此情景 也更容易引起壮士心怀。碧水丹山,黄酒初熟,佳节忽至,手足团聚,这时的宋江心情喜悦,其词也显得潇洒惬意。

但是看到芦花飞白,翠竹挺节,宋江却喜极而悲,突然有种时光荏苒,壮心蹉跎之意。梁山虽好,但是大好年华匆匆逝去,虽兄弟相聚,但是壮志未酬,不禁感叹“头上尽教添白发”。看到兄弟们相聚一堂,此时宋江虽然逗露一点悲伤,但是很快被宴会的欢乐掩盖。他由衷发出愿望“愿樽前、长叙弟兄情。如金玉”。

宋江义气播于江湖,人称“山东呼保义”,宋江之义气绝非虚假,他虽然笼络众好汉,但是也是以义相交,并非其他评论者所谓虚伪可言。但是,宋江非安分之人,更非偷安于梁山之人。一旦地位稳定,众兄弟拥戴,宋江内心忠君的思想就会显露。

宋江之忠义,其意有三:其一,实现个人建功立业的目标,宋江深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作为有智有识之人,他不会安于平凡,封妻荫子,留名于后,是他个人的愿望;其二,他生于北宋末年,当时盗贼猖獗,边境不宁,君昏臣暗,民不聊生,作为有理想有抱负的文人,他很愿意国家安定,君臣相得,辟邪除奸,黎民得救。这是宋江内心的愿望,一旦有机会,他愿意去实现。第三,作为梁山众好汉的头领,他需要为梁山的未来着想,虽然,梁山曾经冲州撞府,冲击过高唐州、大名府,东昌东平等地,但是从现实考虑,梁山的实力远远没有到达可以跟朝廷抗衡的地步,朝廷一旦下决心剿灭,梁山的结局一定是凄惨的。并且梁上的声威愈来愈大,朝廷举兵绞杀也迫在眉睫。加上宋江一向的忠君报国思想作祟,为梁山未来计,招安似乎是唯一出路。

由此可见,由“弟兄情”想到“军威肃”,再由“平虏保民安国”想到“障却奸邪目”是自然而然的。这几句清晰地勾勒出宋江内心情绪的变化。宋江自当上梁山头领始就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号来,此“道”即为人伦正道。这一方面使得梁山好汉区别于其他草寇,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梁山巨大的号召力来,可以以此进一步吸引好汉来投,扩充实力。第三,也表示宋江内心的理想,那就是正君道,明臣职,为天下万民计。

但是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者,宋江是谨慎的,虽然内心坚定,但是他步步为营。首先他在早期就把“忠孝”挂在嘴边,以此来感召兄弟;其次,在招纳降将之时不断强调,山寨不过暂居,等待朝廷招安。第三,他接受“九天玄女”的天书,以安定自己的地位,以上天赐碣来明确众好汉的位分次序,不断强化他的思想意志;第四,准备工作做完后,宋江也从未在公开场合宣扬招安一事,而是不断地在私下去谈,即便在重阳节“菊花之会”上,他也只是以唱歌的形式来表明自己招安的态度。如此可看出宋江的权术和稳健的方略。

虽然这首歌唱出来,立时遭到武松、李逵的反对。但是招安一事已经势在必行,些许的反对之声,在大义的感召之下也渐次消泯。虽然众兄弟或许各有打算,但是一期一场,也要陪宋江走完这一遭。当然,这也是用现实证明宋江政治上的单纯和理想上的空虚。

《水浒传》第一百一十回,宋江带领梁山好汉,东征西讨,在击败大辽,打败田虎王庆等叛贼之后,凯旋回京。在途中,燕青无聊,跟小李广花荣学射箭,射下十数只大雁,惊动了宋江。宋江感叹大雁乃是仁义之禽,不忍心燕青再射杀。并且心有所感,写下绝句一首。如下:

山岭崎岖水渺茫,横空雁阵两三行。忽然失却双飞伴,月冷风清也断肠。 当晚屯兵于秋林渡口,宋江在帐中,因复感叹燕青射雁之事,心中纳闷,作词一首:楚天空阔,雁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正草枯沙净,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的相思一点。 暮日空濠,晓烟古堑,诉不尽许多哀怨。拣尽芦花无处宿,叹何时玉关重见。嘹呖忧愁呜咽,恨江渚难留恋。请观他春昼归来,画梁双燕。

王和尚解析

虽然宋江大军这次是得胜而归,但是作者却写得恓惶寥落,这是因为连年征战,梁山好汉多已离心,而宋江所坚信的清平世界却好似越来越远。北征大辽尚可说保境安民,但是征讨田虎王庆,却让宋江众兄弟看到了朝廷的腐败和凉薄。因此,人困马乏,军心懈怠,再加上宋江内心失望,让他把情绪都一一倾诉在诗词里。 这首绝以咏雁而起,其实字字书写内心。山路崎岖,征讨归来,远水苍茫,人马未歇,大雁飞归尚有其期,而梁山军似乎在不停地征战杀伐之中,丝毫得不到修整歇息。

看到燕青射杀大雁,宋江感叹说:“此宾鸿仁义之禽,或数十,或三五十只,递相谦让,尊者在前,卑者在后,次序而飞,不越群伴,遇晚宿歇,亦有当更之报。且雄失其雌,雌失其雄,至死不配。此禽仁义礼智信,五常俱备:空中遥见死雁,尽有哀鸣之意,失伴孤雁,并无侵犯,此为仁也;一失雌雄,死而不配,此为义也;依次而飞,不越前后,此为礼也;预避鹰雕,衔芦过关,此为智也;秋南春北,不越而来,此为信也。此禽五常足备之物,岂忍害之。天上一群鸿雁相呼而过,正如我等弟兄一般。你却射了那数只,比俺兄弟中失了几个,众人心内如何?兄弟今后不可害此礼义之禽。” 看到大雁的遭遇,想到梁山众兄弟,宋江一门心思想要给他们寻找一个好的归宿,但是得到的却是不断的征战劳碌。这时的宋江怎能不伤感。

如果这首绝是伤感的话,那么接下来的词就是绝望了。作者以雁自比,着重写自己的矛盾和无望。孤雁离群,无处栖息,漂泊在外,乡关难见,心中那仅有的一点希望也渐渐破灭。 因为,即便大败王庆,京城献俘,梁山众兄弟也得不到休息,反而处处受到朝廷奸臣的排挤和猜忌。而见机甚远的入云龙公孙胜,更是提出要辞别众兄弟,好去修行。这时,兄弟之义已经模糊,宋江为众兄弟所谋取的“富贵”又遥遥无期。宋江京城献俘,并没有得到朝廷的重视,所赐恩赏又被克扣,梁山众好汉又都有离散之心。如此栖栖遑遑的描写,既是招安义军冰冷的现实,也为后文征讨方腊的悲剧奠定了基调。

宋江此时虽然坚持要忠君报国,但是他的招安已经开始受到兄弟们的怀疑,他所坚持的“义”也渐渐失去了效力。李俊、张横、张顺、阮家三昆仲更对军师说道:朝廷失信,奸臣弄权,闭塞贤路。俺哥哥破了大辽,剿灭田虎,如今又平了王庆,止得个皇城使做,又未曾升赏我等众人。可见奸臣当道,朝廷凉薄,真的是“冷了众兄弟的心”。就连吴用也给宋江说:仁兄往常千自由,百自在,众多弟兄亦皆快活。自从受了招安,与国家出力,为国家臣子,不想倒受拘束,不能任用,兄弟们都有怨心。可见吴用也感觉希望渺茫了。

后文宋江和卢俊义看到一个汉子拿一个用手牵动的玩具“胡敲”,不禁感叹“这胡敲正比着我和你,空有冲天的本事,无人提挈,何能振响!”一声低了一声高,嘹亮声音透碧霄。空有许多雄气力,无人提挈谩徒劳。

王和尚解析

招安之前的宋江豪情满怀,以为可以凭自己之力正君报国,但是经过不断的征战和朝廷不懈地猜忌,此时他也感到迷茫和失望了。宋江虽然能够凭借义气和手腕笼络住众位兄弟,但是却打不动奸臣的猜忌之心。宋江熟悉的那一套规则,放在官场上却处处碰壁,宋江秉持的忠义之心,在朝廷眼里却弃之如弊屣。宋江的努力与挣扎,却什么都没得到,不过是赔上了众兄弟的性命。至此,宋江才深深明白,他空有气力,却无人提携,皇帝高坐在九五之巅,他是不能碰触,更不能改变的。

但是值得称道的是,宋江至死也没改变其忠君思想。现在看来,宋江之忠显得可笑和幼稚,但是在当时看来,宋江之忠义却是难能可贵的品质。一个人即便受到万千挫折,也不改其志,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方是大丈夫。这也是水浒传历来被称道的原因之一。

说到这里,需要点出的是,施耐庵对宋江的看法也比较复杂,他一方面肯定宋江的忠义,也肯定宋江的仁义之心,更是给宋江寄于很大的同情;另一方面,他似乎也很讨厌宋江的某些作为。比如,他多次写宋江出丑,写宋江黑矮,写宋江的毒辣嗜血。一般而言,小说家对自己心爱的人物都爱护有加,比如罗贯中之于关羽,施耐庵之与鲁智深,总是抱着喜爱和关照的态度去描绘。但是对于宋江,作者一方面肯定宋江招安及忠义的行为性格,另一方面又明确地将招安之后写得凄凄惨惨,这可见作者对于梁山好汉出路的迷茫,也表现出他的冷静和无奈。

金圣叹对宋江却非常憎恨,他多处修改关羽宋江的叙述,将宋江在七十回本中塑造地狡诈和虚伪。并且他断言宋江是“乱臣贼子”他的忠义不过是表面的假象而已,基于此,他甚至“腰斩”水浒,将梁山招安及征讨方腊等五十回文字一概删除。金圣叹或许有他的道理,宋江的面目也因此被改得更为复杂和模糊。

但是无论怎样,宋江这个人物内心是极为丰富的,他的矛盾与迷茫,他的坚持与偏执,他的忠义与狭隘,他的挣扎与妥协,他的懦弱与强悍,都值得后代读者一遍遍地回味。

分享到:

相关新闻